作者: 李若生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7 08:41
8月6日,在定陶區的山東天厚5G新材料產業園,一卷卷看似普通的布匹,厚度不足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,卻蘊藏著屏蔽電磁干擾的關鍵能力。從智能手環到手機內部,從大型雷達散射網到日常抑菌口罩,這種“導電布”的身影無處不在。
這種關鍵材料的誕生,源于山東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天厚新材料”)董事長曾慶熙與總經理劉冬帶領團隊的研發攻關。10年前,高端電磁屏蔽材料市場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,國內電子廠商嚴重依賴進口。面對這一局面,曾慶熙與劉冬一致認為,科技創新是唯一出路,必須持續投入研發。
“這是我們實現量產的超薄平紋導電布,薄如蟬翼,性能優良。”曾慶熙捏起一塊15微米厚的樣品說。時間回溯至2017年,當時國內市場上的導電布普遍厚度在30微米以上,高端電磁屏蔽材料市場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。為契合市場對更輕薄材料的需求,天厚新材料果斷轉向研發超薄導電布。“研發初期,我們就決心把厚度壓縮到20微米以內。”劉冬說。
然而,實現20微米以下導電布的量產,需將原材料纖維布壓縮至17微米以下。面對這一技術瓶頸,兩人選擇了產業融合的創新路徑。曾慶熙與劉冬多次南下江浙地區,最終以誠意打動纖維布生產商邱城。邱城隨即帶著技術落戶菏澤,在產業園內創立嘉澤電子材料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嘉澤電子”)。雙方共建生產線,共享技術參數,合力攻堅。
歷經上千次試驗,2021年8月,嘉澤電子成功生產出17微米級纖維布,原料經傳送帶直通天厚新材料車間進行深加工。技術團隊又進一步優化金屬鍍層工藝,提升產品導電性能。其間,山東大學材料學院團隊通過當地返鄉創業服務中心牽線,為研發提供了關鍵支持。
技術突破水到渠成。2023年3月,厚度僅20微米的超薄平紋導電布實現量產,訂單迅速涌來。
“如今,我們已經能穩定量產15微米導電布,這是當前生產線可批量生產的厚度。”劉冬介紹,15微米導電布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,實現了對進口材料的國產替代。2024年公司導電布年產量突破1300萬平方米,國內市場占有率超35%,成為華為、小米等頭部手機品牌的核心供應商。
以導電布技術為支點,天厚新材料不斷撬動更大產業版圖,盤活閑置廠房建立了產業園,吸引8家上下游企業聚集發展,向上游延伸超薄柔性織物,向下游孵化銅箔蝕刻技術;橫向裂變出復合集流體項目。
2024年,天厚新材料又聯合新能源領域“獨角獸”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建成山東省首條復合集流體中試生產線,產品已通過多家電池企業測試。該生產線當年建設、當年投產,全面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將達15億元。
一張不足發絲厚度的導電布,定格了天厚新材料在電磁屏蔽材料領域的技術縱深。15微米,這個穩定量產的厚度,正是其產品躋身國內頭部電子品牌核心供應鏈的底氣所在。 記者 李若生